有效针对外贸业务场景
立即查看 >
扫码添加微信,预约免费演示
数字化外贸综合营销决策平台
请完善以下信息,以便为您安排演示或样本
已自动分配售前顾问为您服务。请添加微信,更快获取项目案例和报价
走在吉隆坡的街头
中国品牌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:
从华为、小米的旗舰店,到名创优品、喜茶的醒目门头;
从SHEIN快时尚席卷本地商场,到蔚来充电桩悄然出现在商圈停车场;
就连年轻人扎堆的购物心里,泡泡玛特的潮玩店也总是排着长队......

▲ 吉隆坡的泡泡玛特门店(图:新华社)
这座曾被视为“中转站”的国家,如今已悄然成为中国企业“出海东南亚的首选地”。但热潮之下,机遇与风险并存:政策变动、文化差异、合规挑战…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海外市场中精准落子?
为此,腾道与吴晓波频道-华商出海产业联盟达成了深度合作,联合发布《出海系列专题报告》。依托腾道独家外贸大数据与吴晓波频道的商业洞察、华商出海的服务经验,为企业提供专业、前瞻且可落地的出海指南。

第一期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现已发布,涵盖国家基本面、贸易全景及五大关键产业机遇,为企业高效掘金这片“确定性热土”提供实战指南。
作为本次系列合作的首场落地活动,我们将于12月4日在杭州举办“马来西亚出海专题研讨会”,深度解读当地市场潜力与投资机会,助力企业精准布局、稳健出海。
越来越多中国老板把目光投向这里,不是因为风景多美,也不是因为签证多松,而是因为这里稳、这里通、这里能赚钱。
01 战略位置,天生“桥头堡”
在东南亚的战略版图上,马来西亚恰如一把掌握关键的“钥匙”。它精准卡在马六甲海峡这一世界级的“战略锁眼”,左牵新加坡,右联印尼,背靠的是拥有6亿人口的广阔东盟市场。

▲ 马拉西亚地理位置(图:高德地图)
对于出海企业而言,坚实的物流基础至关重要。马来西亚拥有巴生港(全球第10大)与丹绒柏勒巴斯港(全球第14大)两大世界级港口,强大的海运网络意味着产品能从这里高效触达全球市场。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02 经济稳中有进,增长有底气
过去十年,马来西亚GDP增长近40%,人均GDP稳居东南亚前三。2025年预期增速达4.5%,高于新兴市场平均水平。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更难得的是,这个国家创造了连续26年贸易顺差的“黄金纪录”,外汇储备充足、财政稳健,既未重蹈过度刺激经济的覆辙,也从未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。
对中企而言,这意味着更低的风险敞口、更坚实的投资基石,以及一片未被过度透支的经济沃土。
03 年轻人口+消费崛起,市场有潜力
马来西亚人口约3400万,工作年龄人口占比超70%,年龄中位数仅30岁。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这一庞大的年轻群体不仅是生产力的核心,更以“爱网购、敢消费”的特性,直接催生了东盟第四大零售市场。
04 法治健全,外资有保障
马来西亚沿袭英国普通法体系,法律透明、产权保护强。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,多数行业允许100%独资,利润可自由汇出。
一位在深圳做电子的老板说:“在别的地方,我担心政策变脸;在马来西亚,我担心的是自己跑得不够快。”
05 多元社会,沟通无障碍
全国英语普及率超60%,华裔占22.2%,普通话、粤语、闽南话在商场、工厂、街头随处可闻。很多本地高管既能讲马来语,又能写英文邮件,还能跟你聊两句“饮茶未”。
选择马来西亚,就是选择一条风险更低、路径更清晰、未来更可期的出海快车道!
自2009年起,中国已连续15年稳居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,更是其最大进口来源国。2024年,马来西亚从中国进口总额达1014.63亿美元,占其总进口额的20%。

“中国制造”在马来西亚无处不在:
在吉隆坡的商场里,华为手机摆在显眼位置;
槟城的半导体工厂中,中国产的检测设备嗡嗡运转;
柔佛的建筑工地上,三一重工的泵车正浇筑地基;
就连国家电网的新建变电站,也越来越多用上特变电工的变压器;
......
01 电子制造,靠中国“输血”
马来西亚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,槟城更被誉为“东方硅谷”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其产线上的许多设备与零部件,正源源不断来自中国。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2024年,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、通信设备、自动数据处理零件合计增长38%,成为支撑其电子出口的隐形支柱。没有这些高性价比的中间品,所谓“高端制造”将难以为继。
02 工厂升级,离不开中国装备
随着马来西亚推进工业4.0,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激增。中国产的数控机床、注塑机、工业机器人,因价格低、响应快、售后近,正快速替代欧美日品牌。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一位在霹雳州设厂的浙江老板坦言:“买德国设备要等半年,中国设备一周到货,本地还有服务站,在东南亚,效率就是生命线。”
03 绿色转型,中国方案成首选
马来西亚承诺2050年碳中和,并大力推广电动车与光伏。而中国,正是其绿色转型最可靠的伙伴: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82%的太阳能组件来自中国;
几乎全部公共充电桩由中国企业供应;
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正评估在柔佛建电池厂;
......
04 医疗与制药,同样深度依赖
尽管马来西亚鼓励本土制药,但70%以上的原料药和一次性医疗耗材仍依赖中国进口。迈瑞、鱼跃等品牌的监护仪、呼吸机,已进入多家公立医院。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05 数字经济:中国经验正落地
华为参与5G建设,阿里云提供算力,菜鸟布局智能物流,TikTok Shop带动社交电商,中国科技企业,正默默搭建马来西亚数字生态的“底座”。

▲ 图:《2025年出海马来西亚专题报告》
当然,这种依赖并非单向。马来西亚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、成熟的技工队伍、辐射东盟的区位优势,以及覆盖全球的自贸网络。中国企业在此设厂,产品可零关税进入欧盟、英国、东盟等市场。
于是,一种新型协同关系正在形成:中国提供技术与供应链,马来西亚提供合规与跳板,彼此需要,方能共赢。
一位深耕南洋十年的中企负责人所说:“他们离不开我们的速度,我们也离不开他们的通道。”
而这,或许才是“中国货”在马来西亚真正不可替代的原因。
机遇虽多,挑战同样真实。马来西亚营商环境开放,政策透明,但对初来乍到的中国老板来说,这里并非“躺赢之地”。不少企业因低估文化差异、误判政策走向,或忽视本地规则,最终陷入合规泥潭,甚至黯然退场。
01 文化尊重,是第一张入场券
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社会:马来人占七成,多为穆斯林;华裔约22%,印度裔约7%,三大文化并存共生。这意味着,办公室里可能同时有开斋节、农历新年和屠妖节假期。
一位浙江老板刚在柔佛设厂时,为了赶订单,在开斋节当天要求全员返工。结果第二天,上百名马来员工集体请假,工厂直接停摆三天。事后他苦笑:“我以为效率就是一切,后来才明白,在这里,尊重比KPI更重要。”
如今,越来越多中企主动设立穆斯林祈祷室、调整食堂菜单、避开周五下午安排重要会议,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却是赢得信任的第一步。

▲ 马来西亚布城清真寺(图:摄图网)
02 政策红利,不是永久保险
过去,一些企业以为只要拿块地、建个厂,就能享受十年免税。但今天的马来西亚,早已明确拒绝低端、高耗能、劳动密集型项目。
政府更青睐自动化程度高、技术含量足、环境友好型的投资。2025年起,马来西亚还将实施全球最低企业税率(15%),过去靠“税收洼地”套利的模式,正在失效。
03 人才本地化,才是长久之计
早期不少中企习惯“中国人管中国人”,本地员工只做一线操作。但很快发现:不懂马来语、不了解社区关系、不熟悉劳工法规,连招工都困难。
如今,聪明的企业开始大力培养本地骨干。据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(MIDA)数据,2024年中资制造业企业本地员工平均占比已达78%,不少工厂的生产主管、采购经理甚至厂长,都是马来人或华裔本地人。
他们在语言、文化、人脉上的优势,往往比外派高管更能打通市场。
中国企业与马来西亚市场的合作
实现了互利共赢:
我们拓展了市场;
马来西亚则获得了技术升级、就业增长与经济活力
这种相互成就的模式,
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典范
